#2.本章主要内容:
##2.1差错控制:
反馈重发: 接收方通过对差错编码(奇偶校验码或 CRC 码)的检查,可以判定一帧在传输过程中是否发生了差错。一旦发现差错,一般可以采用反馈重发的方法来纠正。这就要求接受方收完一帧后,向发送方反馈一个接收是否正确的信息,使发送方据此做出是否需要重新发送的决定。发送方仅当收到接收方已正确接收的反馈信号后才能认为该帧已经正确发送完毕,否则需要重发直至正确为止。
计时器: 如果某一帧发送出现问题,一直不能发送成功,为了避免传输过程停滞不前,通常引入 计时器 (Timer) 来限定接收方发回反馈消息的时间间隔。当发送方发送一帧的同时也启动计时器,若在限定时间间隔内未能收到接收方的反馈信息,即计时器超时(Timeout),则可认为传出的帧已出错或丢失,就要重新发送。
序号: 由于同一帧数据可能被重复发送多次,就可能引起接收方多次收到同一帧并将其递交给网络层的情况。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可以采用对发送的帧编号的方法,即赋予每帧一个序号,从而使接收方能从该序号来区分是新发送来的帧还是重发的帧,以此来确定要不要将接收到的帧递交给网络层。 ##2.2流量控制:
由于收发双方各自使用的设备工作速率和缓冲存储空间的差异,可能出现发送方的发送能力大于接收方接收能力的现象,此时若不对发送方的发送速率做适当的限制,前面来不及接收的帧将被后面不断发送来的帧“淹没”,从而造成帧的丢失而出错。
由此可见,流量控制实际上是对发送方数据流量的控制,使其发送速率不超过接收方的速率。所以需要一些规则使得发送方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接着发送下一帧,而在什么情况下必须暂停发送,以等待收到某种反馈信息后再继续发送。这就是流量控制。 ##2.3以太网:
以太网(Ether-net)是指 DEC 公司、Intel 公司和 Xerox 公司在 1982 年联合公布的一个标准,这个标准里面使用了一种称作 CSMA/CD 的接入方法。而 IEEE802 提供的标准集 802.3(还有一部分定义到了 802.2 中)也提供了一个 CSMA/CD 的标准。 ##2.4PPP(点对点协议)
PPP(点到点协议)是为在同等单元之间传输数据设计的链路层协议。这种链路提供全双工操作,并按照顺序传递数据。设计目的主要是用来通过 拨号或专线 方式建立 点对点 连接发送数据,使其成为各种主机、网桥和路由器之间简单连接的一种共通的解决方案。
点对点协议(PPP)为在点对点连接上传输多协议数据包提供了一个标准方法。PPP 最初设计是为两个对等节点之间的 IP 流量传输提供一种封装协议。在 TCP/IP 协议集中它是一种用来同步调制连接的数据链路层协议。 ##2.5SLIP协议:
SLIP协议是指串行线路网际协议(Serial Line Internet Protocol),是最早的、也是仅有的两个串行IP协议之一,属于异型IP协议。
SLIP协议实现了在串行通信线路上运行TCP/IP协议及其应用服务的功能,为千家万户上网提供了拨号IP模式,并且为行业用户通过串行媒介传输IP datagram提供了专线IP模式。
串行线路互联网络协议SLIP(Serial Line Internet Protocol)是在串行通信线路上支持TCP/IP协议的一种点对点(Point-to-Point)式的链路层通信协议,不但能够发送和接收IP datagram,还提供了TCP/IP的各种网络应用服务(如rlogin、telnet、ftp、rtp等)。个人用户可利用SLIP协议拨号上网,行业用户则可通过租用SLIP专线远程传输业务数据
点到点协议(Point to Point Protocol,PPP)是为在同等单元之间传输数据包这样的简单链路设计的链路层协议。 这种链路提供全双工操作,并按照顺序传递数据包。设计目的主要是用来通过拨号或专线方式建立点对点连接发送数据,使其成为各种主机、网桥和路由器之间简单连接的一种共通的解决方案。PPP具有以下功能: (1)PPP具有动态分配IP地址的能力,允许在连接时刻协商IP地址; (2)PPP支持多种网络协议,比如TCP/IP、NetBEUI、NWLINK等; (3)PPP具有错误检测能力,但不具备纠错能力,所以ppp是不可靠传输协议; (4)无重传的机制,网络开销小,速度快。 (5)PPP具有身份验证功能。 (6) PPP可以用于多种类型的物理介质上,包括串口线、电话线、移动电话和光纤(例如SDH),PPP也用于Internet接入。
学习时间 9分钟
操作时间 6分钟
按键次数 23次
实验次数 6次
报告字数 2041字
是否完成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