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
- 入门篇
- Lua 入门
-
Nginx
-
Nginx 新手起步
-
location 匹配规则
-
静态文件服务
-
日志
-
反向代理
-
负载均衡
-
陷阱和常见错误
- 环境搭建
-
Hello World
-
与其他 location 配合
-
获取 uri 参数
-
获取请求 body
-
输出响应体
-
日志输出
-
简单API Server框架
-
使用 Nginx 内置绑定变量
-
子查询
-
不同阶段共享变量
-
防止 SQL 注入
-
如何发起新 HTTP 请求
-
访问有授权验证的 Redis
-
select+set_keepalive 组合操作引起的数据读写错误
-
redis 接口的二次封装(简化建连、拆连等细节)
-
redis 接口的二次封装(发布订阅)
-
pipeline 压缩请求数量
-
script 压缩复杂请求
-
动态生成的 lua-resty-redis 模块方法
-
Nginx 新手起步
- LuaCjsonLibrary
- PostgresNginxModule
- LuaNginxModule
- LuaRestyDNSLibrary
- LuaRestyLock
- 测试
- Web 服务
- 火焰图
抵制使用 module() 定义模块
旧式的模块定义方式是通过 module("filename"[,package.seeall])*
来显式声明一个包,现在官方不推荐再使用这种方式。这种方式将会返回一个由 filename
模块函数组成的 table
,并且还会定义一个包含该 table
的全局变量。
module("filename", package.seeall)
这种写法是不提倡的,官方给出了两点原因:
package.seeall
这种方式破坏了模块的高内聚,原本引入 "filename" 模块只想调用它的 foobar() 函数,但是它却可以读写全局属性,例如"filename.os"
。module
函数压栈操作引发的副作用,污染了全局环境变量。例如module("filename")
会创建一个filename
的table
,并将这个table
注入全局环境变量中,这样使得没有引用它的文件也能调用filename
模块的方法。
比较推荐的模块定义方法是:
-- square.lua 长方形模块
local _M = {} -- 局部的变量
_M._VERSION = '1.0' -- 模块版本
local mt = { __index = _M }
function _M.new(self, width, height)
return setmetatable({ width=width, height=height }, mt)
end
function _M.get_square(self)
return self.width * self.height
end
function _M.get_circumference(self)
return (self.width + self.height) * 2
end
return _M
copy
引用示例代码:
local square = require "square"
local s1 = square:new(1, 2)
print(s1:get_square()) --output: 2
print(s1:get_circumference()) --output: 6
copy
另一个跟 Lua 的 module 模块相关需要注意的点是,当 lua_code_cache on 开启时,require 加载的模块是会被缓存下来的,这样我们的模块就会以最高效的方式运行,直到被显式地调用如下语句(这里有点像模块卸载):
package.loaded["square"] = nil
copy
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特性代码来做一些高阶玩法,比如代码热更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