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言
-
云原生(Cloud Native)的定义
-
云原生的设计哲学
-
Play with Kubernetes
-
快速部署一个云原生本地实验环境
-
使用Rancher在阿里云上部署Kubenretes集群
-
Kubernetes与云原生应用概览
-
云原生应用之路——从Kubernetes到Cloud Native
- 云原生编程语言
-
云原生的未来
- Kubernetes架构
- Kubernetes中的网络
-
资源对象与基本概念解析
- Pod状态与生命周期管理
- 集群资源管理
- 控制器
- 服务发现
- 身份与权限控制
- 存储
- 集群扩展
- 资源调度
-
用户指南
- 资源对象配置
- 命令使用
- 集群安全性管理
- 访问Kubernetes集群
- 在Kubernetes中开发部署应用
-
最佳实践概览
- 在CentOS上部署Kubernetes集群
- 生产级的Kubernetes简化管理工具kubeadm
- 服务发现与负载均衡
- 运维管理
- 存储管理
- 集群与应用监控
- 分布式跟踪
- 服务编排管理
- 持续集成与发布
- 更新与升级
-
领域应用概览
- 微服务架构
- Service Mesh 服务网格
- 大数据
- Serverless架构
-
边缘计算
-
人工智能
-
开发指南概览
-
SIG和工作组
- 开发环境搭建
-
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
-
client-go示例
- Operator
-
kubebuilder
-
高级开发指南
-
社区贡献
-
Minikube
-
CNCF - 云原生计算基金会简介
-
CNCF章程
-
CNCF特别兴趣小组(SIG)说明
-
开源项目加入CNCF Sandbox的要求
-
CNCF中的项目治理
-
CNCF Ambassador
-
附录说明
-
Kubernetes中的应用故障排查
-
Kubernetes相关资讯和情报链接
-
Docker最佳实践
-
使用技巧
-
问题记录
- Kubernetes版本更新日志
- Kubernetes及云原生年度总结及展望
- CNCF年度报告解读
-
Kubernetes认证服务提供商(KCSP)说明
-
认证Kubernetes管理员(CKA)说明
Service Mesh技术对比
注意:本书中的 Service Mesh 章节已不再维护,请转到 istio-handbook 中浏览。
这一章主要讲解Service Mesh技术之间的区别,Service Mesh与其他相关技术之间的区别,读者可以直接浏览该网站来查看对比:http://layer5.io/service-meshes/
为什么有了如Kubernetes这样的容器编排我们还需要Service Mesh呢,下表是对容器编排调度器的核心功能和缺少的服务级别能力对比。
核心能力 | 缺少的服务级别能力 |
---|---|
集群管理 | 熔断 |
调度 | L7细粒度的流量控制 |
编排器和主机维护 | 混沌测试 |
服务发现 | 金丝雀部署 |
网络和负载均衡 | 超时、重试、 budget和deadline |
有状态服务 | 按请求路由 |
多租户、多region | 策略 |
简单的应用监控检查和性能监控 | 传输层安全(加密) |
应用部署 | 身份和访问控制 |
配置和秘钥管理 | 配额管理 |
/ | 协议转换(REST、gRPC) |
以上是容器编排中缺少的服务级别的能力,当让类似Kubernetes这样的容器编排系统中也有服务管理的能力,如Ingress Controller,但是它仅仅负责集群内的服务对外暴露的反向代理,每个Ingress Controller的能力受限于Kubernetes的编程模型。对服务进行管理还可以通过例如Kong、基于云的负载均衡器、API Gateway和API管理来实现,在没有Service Mesh的时候还需要如Finagle、Hystrix、Ribbon客户端库的加持。
下图是一个使用客户端库将应用与服务治理紧耦合的示意图。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应用程序代码与客户端度库紧耦合在一起,不同的服务团队需要一起协调超时和重试机制等。容器编排更适用于分布式应用,API Gateway通常只需要部署在系统边缘即可,不需要在每个应用中都部署,而Service Mesh却需要在每个服务或者说节点中部署。